

总经办/沈季 2025-07-01
上海国际电影节作为各种类型风格、各个历史时期的各国影片欢聚一堂的盛会,让我们得以见证世界的多样性,领略各种思维方式、影像风格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致。
作为第二十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名普通观众,我在6月13日-6月22日电影节期间观看了多部电影,从1935年的黑白经典《三十九级台阶》,到2025年柏林金熊奖获奖影片《天空的另一面》。银幕放映提供的“沉浸式”观影体验,使我得以在一个黑暗的空间里与创作者完成一次次精神上的对话,在光影的世界里感受情感的力量。
其中尤为令人难忘的,是6月16日《养家之人》的放映及导演见面会。影片讲述了一个普通的阿富汗家庭,在塔利班恐怖分子的统治下,影片中女主角帕瓦娜年仅11岁,她的哥哥因为在街上捡到一个伪装成玩具的炸弹而被炸死,原本是老师的父亲在战场上失去了一条腿,母亲和姐姐因为宗教对女性的约束无法单独出门,还是婴儿的弟弟尚没有生活能力。然而厄运并不放过这个脆弱的家庭,父亲被曾经的学生构陷入狱,母亲因为“抛头露面”寻找丈夫,遭到陌生男人的毒打,家里断水断粮,小女儿帕瓦娜剃发易男装,假扮男孩外出买食物、打苦工,以此支撑起摇摇欲坠的家,同时背负上拯救父亲的使命。
导演诺拉·托梅在映后见面会上分享的创作初衷让我印象深刻。她提到团队为真实呈现阿富汗女性生存状态,曾深入采访大量难民,甚至邀请原著小说作者黛博拉·艾里斯担任顾问。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动画这一形式表现沉重题材时,她回答:“动画能赋予苦难一丝呼吸的缝隙,让观众在残酷中触碰到希望的温度。”
最触动我的细节是帕瓦娜在狱墙外讲述的寓言故事:少年苏莱曼用“我的母亲是作家,父亲是老师,我在街上捡到玩具炸弹后死去”的真相击溃象王,而这段话正是她已故哥哥的遭遇。导演解释双线叙事的设计意图:故事是穷人的铠甲,在无力改变现实时,它守护灵魂不被碾碎。同时,导演表示电影中帕瓦娜把她已故哥哥投射在童话故事中并不是去正面面对,而是用其他媒介表达对创伤的和解。
生活总会继续,人们或许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但会始终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正如影片结尾所说:“Raise your words, not your voice. It is rain that makes flowers grow, not thunder”。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落幕。电影教会我的,并非如何逃遁于现实之外,而是如何在现实里,守住一份诗性与韧性的平衡——这平衡恰如帕瓦娜在荒漠中倔强生长的小花,也似职场人于工作中不忘仰望星空的姿态。